美國去年辦的歐洲社會住宅展,裡面有一些美國建築學會選的歐洲社會住宅優秀案例,還有重要演講。台灣不要放棄社會住宅。我覺得比較值得學的是,
第一、剛開始社會住宅以便宜為主,現在的設計和建造,比以前好很多。講求社區關係,混合使用,還有混居(老人,各種家庭,團體家戶,年輕人,難民)。
第二、節能省碳設計。
第三、社會住宅的定義,還有包括合作式住宅。
第四、社會住宅的地點,遍布各地。但以台灣而言,這種低密度的興建模式,只有在比較郊區的地方才可行,都市還是需要高密度。
第五、社會住宅的設計,放在都市設計的尺度在考量,所以使用的定位,還包括交通、商業、就業、人口混居(去除階級隔離)的考量。
第六、社會住宅跟商業住宅的差別,是社會住宅的興建大大提升都市的居住品質。台灣商業住宅常常會形成一個門禁社區,公共空間私有化的狀況。
第七、社會住宅讓建築師有極大的揮灑空間,每個社會住宅的興建,都有一個量身訂做的過程,在基地、空間設計上,針對每個住宅案的特殊性,特別做設計。https://www.centerforarchitecture.org/exhibitions/social-housing-new-european-projects/
 
******************************************************************
台灣把房地產稱為火車頭工業,認為房地產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就如夏鑄九老師所說,香港、新加坡以往政府大力投入國民住宅建設的手法,才是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政府照顧社會的集體消費,提供便宜住宅,照顧工人,壓低生活所需的消費支出,所以,工人有社會再生產的能力。在二戰之後,歐洲之所以大量政府興建社會住宅,更是同樣的理由,西歐國家可以在經濟轉型中,有良好的調適能力,靠的是保障大部分人的居住。台灣從來沒有把住宅當成集體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是把住宅變成房地產,政策不停地把住宅商品化。最後,房地產造成整個社會和經濟創新發展的阻礙,住宅商品化是一個殺雞取卵的發展模式,如果政策的基調沒有改變,不僅是打假球,社會陷入惡性循環,整個團團轉卻沒有出路,這才是最糟糕的。
西歐的都市建設和住宅社會化本質,讓建築師可以蓋出最高品質的住宅,針對社會的需要,做出各種人性設計。台灣住宅商品化,一些虛坪、包裝的空間設計,沒有都市設計,公共空間,整體都市品質提升的考量。建築師再怎樣好,蓋出的房子對都市的提升,影響不大。鼓勵私人獲利的原則,是台灣民主化進程裏,一個必須跨越的阻礙。這樣都市和社會的公共性才會出來,互助環保的都市設計才有可能產生。一個一個城堡式的豪宅大廈,只會讓台灣的都市愈來愈糟糕。如果台灣可以看到未來的老年化和環境災害,社會化的都市和住宅,應該即早開始。
 
*********************************************************************************
荷蘭、香港的社會住宅之所以無法像以前那樣解決比較多的住宅問題,是因為199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改革,迫使住宅市場化,加上新自由主義下的金融化,給予住宅的金融增加,讓住宅的價格更加堆高,不動產債卷化,讓住宅更成為投資炒作的標的。台灣的社會住宅現在都還沒有1%。各種市場調節的方法是重要的,但這麼快就轉移陣地,不曉得原因為何? 是因為幫執政者解除執政壓力嗎? 還是市場解決一切的魔咒,在台灣永遠無法解除。兩屆的國際社會住宅節,不是嘉年華,而是歐洲社會住宅推動者的串聯。第一屆荷蘭的社會住宅節,就是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就在辦完之後,阿姆斯特丹的議會立刻討論,將社會住宅的提供量,從每年30%提高到40%。社會住宅現在是歐洲的住宅推動者的戰場,各種連結的組織愈來愈多,Housing Europe就是一個。
"又即便如荷蘭、香港等社會住宅比例達30%,還是有其居住問題,如荷蘭的近年來遭遇房價與房租上漲壓力,香港更是身陷全世界公認最嚴峻的高房價問題。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居住政策只有社會住宅是不夠的!特別是,台灣在購屋與租屋市場相關機制仍與國外相去甚遠,如交易資訊透明、大量空餘屋閒置、租屋黑市等課題。敢問,難道於社會住宅跨出第一步後,其它改革就此裹足不前嗎?"

***********************************************************************

民進黨在都市上應做的事,是開始建立民眾參與的規劃制度。在阿姆斯特丹,每四年擬定住宅計畫,住宅計畫給予市政府、市議會、住宅協會和租屋組織同等權力。台灣這種都市計畫委員會應該重新調整,要給市民參與的機會。荷蘭人是對數字極度著迷的國家,任何政策都必須有驗證的過程,用數據來辯論。因此,研究方法很重要,數據也很重要。台灣的都市計劃最大的問題就是民眾參與制度沒有成立,市民從沒有賦予權力過,都市過程也沒有充分討論。荷蘭的都市更新,一個建築物的更新,可以花個四年五年慢慢和每個住戶和租客討論。鹿特丹火車站,花個十五年討論。第二個最大問題,就是台灣不注重都市政策的研發,都市計畫案的提出由各縣市政府提案,這是以往國民黨建立的綁樁方式,政府各機關都嚴重缺乏數據和政策的研發能力。我到台夫特大學住宅研究小組訪談,裡面的研究員跟我說,韓國的各住宅研究員每年來好多次,連續好多年,問各種問題。我是第一位台灣人去跟他們做訪談。他們不知道我的研究經費一毛都沒有來自台灣,蔣經國基金會認為中國研究比台灣問題重要,台灣的各研究不會資助我們在國外教書的台灣人,因為我們不是"外國人"。

**********************************************

NGO雖然代表市民,但NGO的代表性也會不停地被質疑,所以NGO必須不停地拓展接觸面,不會停留在同溫層,因為代表性很重要。很多到台灣多次的外國住宅專家,都會問為何台灣的住宅運動老是只有這些人,這也是住宅運動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和荷蘭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香港希望能夠大量生產,以最經濟的方式蓋出最高品質、最符合需求的社會住宅。荷蘭在1916年,理想主義的左派政治人物,提拔工人出生的建築師,開始建社會住宅,他們一開始就建立極高的格局,認為好建築是好的社會的基礎,所以一開始就把社會住宅當成建築的精品在設計,裡面個建築細節用了大量地方工匠的藝術品,藝術既是精品,又非常平民化,用的是簡單易懂的地方語言和文化作為創作的基礎,建築工法和材料也是當地專長的方式,社會住宅所展現的藝術和工法,整個就是精品,也培養出大量的荷蘭年輕建築師和建立荷蘭的建築學派。

台灣派一些歐洲的都市參訪團,這些參訪團動用許多外交、僑界和國家資源,某程度變成僑界的笑話,好像是一個吃吃喝喝觀光團,台灣如果真要做政策研發,應該好好在各級政府成立研發機構,培養研究員來認真做比較研究,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脈絡,問所有仔細的問題,再看如何應用到台灣的社會。

荷蘭繳50%的稅,阿姆斯特丹租屋者NGO的經費來自市政府或住宅協會,即使這樣,這些租屋組織有相當的自主性,不用花時間募款,租屋組織可以專心發展網絡連結,挖掘問題,生產可以比較充分代表民意的政策建議。

在國外研究台灣的學者不多,但大部分的人試過蔣經國基金會,研究中國的研究基金很多,但研究台灣的基金真的很少。台灣如果都不重視國際學界對台灣的研究,整個學界對台灣的認識就不多,想想大學教科書,沒有台灣的題材,或是非常偏頗的題材,台灣怎樣會有國際地位,一般國際的大學生根本無法認識台灣。

Chao Li Hsing Chao 基本上此地的學者專家委員多數淪為幫政策背書的下場....代議制架空人民直接民主的權利.....資訊不透明以及接近封閉系統的採購制度.....造成政治人物幾乎以賭博的心態毫無節制的逕行施政........!

台灣的研究經費表明要跟在台灣的學者合作,這種合作很多時候是鼓勵掛名和保護台灣學者的自肥方案的始作佣者,研究計畫你寫,研究你作,結案報告你寫,經費由我決定。這種方式,給予國外的台灣研究者很多限制,甚至是一種不公平的研究剝削。難道就不能給經費,研究者出研究成果。台灣一天到晚請大師來演講,要花多少錢。

我在準備亞洲研究的課時,找不到好的教科書,東亞只有三個國家。中國作者也就罷了,如果是西方的作者,他們需要英文的材料,但台灣的英文文章真的不多。科學和社會科學確實有差,台灣的研究案看到的兩種: 一種是必須和台灣學者合作,另一種,會以外國學者為優先,這中間有一個空檔就是在國外教書的台灣學者。這整個思考是,台灣研究對台灣的重要性。想一想,如果大學的課中,講的都是東亞三國: 中國、日本、和韓國,這些國外的學生怎樣在認識東亞,台灣的觀點是甚麼。如果真很想知道這問題有多嚴重的話,就到Amazon打關鍵字,introduction to East Asia, Introduction of Asian Studies, History of East Asia. 看看這些教科書內容,台灣題材是這樣被處理,台灣還有甚麼未來。如果你認為各基金會高興怎樣就怎樣,那就看看韓國、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對本土研究的重視,還有想要引起國際學界的重視。新加坡和香港,小小一塊,作為一個學術的領域,都有足夠的內容,這些是自己和國外學者的努力。

**********************************************************

http://www.taipeitimes.com/…/archives/2019/10/13/2003723838…  台灣學界的一些學科,把英文出版當成是一個和本土社會實踐相牴觸的要求,認為英文出版是在鞏固西方學術霸權,卻不知道用英文講自己故事的重要性,無法向世界創造台灣的話語權,香港可以在這樣抗爭中,尋求國際奧援,高中生大學生就可以做得到,台灣可能連許多學界都沒有這樣的能力。

***********************************************************************

政府必須管制市場,但要讓市場運作。世界沒有完美的市場,這是一個制度設計的問題。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市場的運作哪有不獲利的原則。政大張派的這種政府建立完美市場的論述,一直把台灣陷入一個無解的理論和解決的方式。有土斯有財是一個社會的建構,不是文化。社會住宅不在政大張派的解決方案之中,這也是每次我讀他的文章都有要吐血的感覺,總是藉著住宅運動的風勢而起,卻常常捅住宅運動一刀。張派勝者為王,自由競爭勝利,中產階級居住正義,住宅社會化無解。

********************************************************

社會住宅的推動過程中,一直想用各種社福設施和混居來說服居民的反對,繞會社會歧視的議題,但如果這個最基本的社會文化問題沒有被認真對待,社會住宅沒有社會共識、社會共享、社會互助、社會安全網的精神,只是幫青年人解決五六年短暫的居住問題而已。社會沒有改變,老是助長挖坑自己跳的自殘文化,炒房害慘中產以下階級、欺負弱勢等同拆除防止社會崩落的防護網,出路都給自己封死了,還有甚麼樣的未來。

 

 

**************************************************************

 

鄉村的發展還沒有太多自主性,許多雜貨店都被7/11或全聯打敗了,如果雜貨店是重要的基礎,許多大資本在背後支撐的產業就必須受限,美國許多小鎮可以決定產業的進駐,台灣的產業是任由自生自滅。

UBRAND.UDN.COM
 
都市擁有著許多「坑」能夠安放著青年;來到鄉村地區的青年,則是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挖坑」。但是為什麼青年對重新「挖坑」喪失了能力?筆者認為,對於土地的認知是最大的問題,

*****************************************************************************

Housing Europe 組織做的社會住宅宣傳短片。社會住宅的貢獻就是這麼大。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aGSVFx_4Fcs

***********************************************************************

當愈來愈多人注意到都市的各種面向,兒童、婦女、老人、身障者、窮人進而起身佔領都市議題,改善都市的話,都市就會愈來愈好。都市不是只有巨蛋、豪宅或金融大樓,都市是一個共同生活的空間,一個社會關係。

 

************************************************************************

這才是前瞻建設應該關注的,愈是先進的國家,注重的是管理維護整修,而不是只有新的建設而已。台灣應該把都市變成重要的課題。以前曾設立過的社區建築師制度,可以往社區的整建維護方向去,但這需要政府帶頭,聘用社區建築師來進行。

 

*****************************************************************************

 

台灣的政策也需要研發,但在亞洲四小龍裡面,台灣的政策沒有太多研發單位,政府也沒有太多資訊的蒐集,統計不是在真正了解社會問題,沒有資料,資訊和研發,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非常粗糙。

 

**************************************************************************

日本的社會住宅有百分之六,台灣是百分之0.08,請不要混淆視聽,現在台灣還沒有多少蓋出來,韓國現任市長競選諾言為第一任四年八萬戶,最後提供八萬多,這一點台灣哪一位政治人物有辦法這樣做到。需要社會住宅的人,需要站出來和反對的社區對話,台北不是有房子的人才可以說話,才可以決定社會住宅怎麼蓋,能不能蓋。主張利用空屋的人,應該去看看現有的居住狀況,不要一副嗟來食的態度。現在的社會住宅,十年以後很有可能會變成老人為主的住宅,因為很多老舊的房子,老人根本無法住。想遠一點吧,很多人以後會用到社會住宅的。

 
 

值得參考的一篇文章。臺灣的空屋率平均大概是20%,土地及房屋的持有稅及交易稅都非常的輕,長久以來,政府鼓吹房地產業就是火車頭產業,公有或私有的資金有很大的部分都投注於土地及房屋之上,這衍生出了許多的問題。

劉黎兒:
台灣也一樣,明明就有2、3成空屋沒人住,人口嚴重減少,收租公收租婆美夢也遲早要破碎,為人為己,千萬別囤房了;而政府也應該對業者的吹噓有所束縛,而且身為政府,不是老花費天文數字稅金去蓋更多公宅,也無法100%保證分配的公平與透明,往往是製造新的小王如玄而已!大建公宅已經逐漸與居住正義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應該多從稅制等各方面來降低房價,讓人人買得起,並採對策活用既有房屋,減少空屋,才不會增加整個社會的負擔!

 

**********************************************************************

 

台灣的左派研究者,只有質化研究的能力。右派的學者只關心市場的行為和價值不清中產階級的居住正義,這種量化對都市的真實描繪能力,在台灣一直處於低度發展。台灣住宅研究需要的不只是資訊透明,或是只是關注在造反的城市力量,而是必須要有掌握都市發展的資訊,以及衡量都市發展的研究方法,不管市場派和民眾參與文化研究的學者,都在都市研究上,非常的失職。兩種學派只關心自我再生產,在劃分的領域中,培養重複說同樣話語的鸚鵡學徒,沒有跨界的對話和整合能力。都市研究就像一個問題很多的普悠瑪,壞掉的是一個個包在重重圍牆都市學派裏的舒服圈,死掉的是一個個都市的可能性和可居的未來。

 
GMHOUSINGACTION.COM
 
 
 
去年暑假趁著回台灣的時間,去參加一場公宅的公聽會。雖然那一個社區已經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社區,我在當場還是如坐針氈,最後還是忍不住站起來講話,這種生氣非常傷身。我看台上一些官員和學者,以及協助的社會團體,這已經是第一百多場的說明會,我真的很敬佩他們可以這樣站在第一線,在這樣非常令人難堪的場面,撐住,往前走。現在公宅變成搶手貨,興建的品質已經是最佳的口碑。雖然,公宅的成功還是要看以後的營運管理,以及是否達成原本的社會目的。但還是要很感謝那些佛心和抗壓的官員、學者和社會團體,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這是台灣的另一個奇蹟。
 
Robert Wade這一篇談發展型國家,他談到現在台灣和韓國的發展速度變慢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資本,而是資本豐富。但無法產生足夠的投資機會吸收國內存款。國家繼續將經濟去政治化,壓迫勞工,銀行的放款非針對生產性的活動,而是以消費性貸款為主。金融化,FIRE產業的興起,以增加股民的獲利為主,阻礙生產性的投資。
 

繼去年的國際社會住宅節之後,阿姆斯特丹今年又舉辦"我們來創造城市" 的節日,這樣節日的特色是,政府一毛錢都不用花,分成許多小活動,每人需買一張會員卡,再分別付個場次的錢。講座不僅是一個個演講而已,還有八百多人的都市設計參與,以及各種小型的party和參與設計計畫。這是荷蘭很有特色的組織模式,去中心卻高度整合,每個組織分別舉辦活動,最後整合成一個大型的計畫。節日本身就是一個都市參與設計的過程。連舉辦的過程也是高度參與式。

 

現在住宅運動和研究最重要的議題

 
 
****************************************************************************************

如果和畢爾包相比,故宮南院唯一缺的就是這篇文章說的,一個好的博物館經營體系以及和地方串連的觀光規劃,非常同意。

 

你去過南院了嗎?請關注⋯⋯

 
關於這個網站
 
CW.COM.TW
 
故宮南院參觀人數跌破百萬,會不會淪為台灣最大的「蚊子館」?如何從體制、管理、觀光等方面,來對症下藥?寫過兩本故宮書籍《兩個故宮的離合》、《故宮物語》的日本媒體人野島剛,提出他的見解。
 
 
 
台灣一直擔心觀光的問題,故宮南院有比畢爾包更好的條件,因為畢爾包成立時,城市和河川才剛開始整治,畢爾包卻可以帶動城市的發展。台灣一向缺乏國際視野經營行銷,常常把手上的好牌玩壞了。公務體系的調整是重要的,怎樣讓有國際行銷能力的人,不管是台灣或外國人,可以進入這個行銷規劃系統,非常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ling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