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羨慕中國研究,因為這題目太熱門了,吸引了各種大師研究中國,因此,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中國研究的文章都值得讀,也讓中國學者的田野研究,變成重要的資料來源。

新加坡和香港和世界接軌的層次,和英文化和國際化一直都相關,對外國學者,這兩個地方的田野,相對容易。

韓國,我就是佩服,雖然有很多不服氣。他們讓自己變得很重要,加入國際理論戰場,讓韓國變成發展型國家的重要經驗研究。這樣的結果,讓只是韓國的學者可以進入主要的大學。

⋯⋯

讓自己變得很重要的方法,來自韓國學界的努力,國家的經費支持,還有,看到自己和珍惜自己。我暑假時在韓國碰到幾個不是韓國人的學者,我們都是拿韓國政府的經費在做韓國的田野調查。

他們會看自己人的文章,不管是韓國或其他國家語言,互相切磋,互相讓自己很重要。

我看台灣的學界,尤其是英文的文章,自己都不讀了,當然,也很難責怪國際不重視。

中文以外的發表,很重要。因為,大學的教書要有教材。沒有台灣的文章,對台灣的認知就有限。

這是造成台灣邊緣化的惡性循環。

我們有辦法讓歐美的學界可以辦一個台灣都市化的論壇嗎? 這條路還好遠。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8358&fb_action_ids=10156065042477429&fb_action_types=og.comments

台大有很強的教授,但不是所有台大的教授都有國際水準。非重點大學的教授,很多非常的優秀,但卻在更糟的條件下工作。台灣的大學聘人,有些領域還算知道聘任優秀的人,但其實一半以上,都是裙帶關係,這可以把每個系所每個老師的同質性,拿來看一看。這種環境,怎能產生優秀人才。研究的補助,也在幫派政治下運作,看的是身段和關係。以自肥為前提,而不是有否提升研究水準。整個大學體制有很大問題。出走是不得已,出走才知道和國際接軌是研究者的夢。

 

但出走之後,還有一個更嚴重的觀察是,台灣研究的邊緣化如何影響台灣的國際地位。台灣研究的經費如何使用,可以大舉提升台灣地位,需要大大調整。

 

現有的體制非常歧視台灣出身,做台灣研究的教授,而這些教授是最努力在做台灣研究,卻在國外非常缺乏資源。至於研究的補助,也需要研究知道怎樣補助可以真的提升,因為我聽到魯文大學的教授說,台灣給的補助只給一半,必須相對出資一半,因此,他決定放棄。教育部的人員是否真的知道研究,是否有台灣研究國際化的視野,也是政府必須看到的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ling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