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NATSA在耶魯時,我還沒開始寫論文,就從純粹參加的角色,從紐澤西開車到耶魯。之後漏掉一兩屆,接著就連續好多年參加NATSA年會,即使回到台灣教書之後,也接連參加幾次,因為太常參加了,之後也被指派一些任務,不過已經忘記是做什麼打雜的工作了,如果用參加次數來排名,我應該可以得前幾名的奬。寫論文時,NATSA變成我的支持的朋友群之一,因為,我的論文的每一章大概都在NATSA發表過。
 
            在台灣都市計劃的年會很少會跟社會科學混在一起,NATSA的會的各種論文,讓我學到各種社會科學和人文的人怎樣在分析台灣。那時很多論文都令我印象深刻,像是Joseph  Wong、林佳龍、范雲、林崇憲、各國的博士生等等,文學的論文也非常有趣,還有從頭只講台語的蔣為文,(還有很多朋友的名字,族繁不及備載)。在哈佛辦的⋯⋯那一年,NATSA滿十年,來了很多人,那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黃煌雄先生親自到臨,若林正丈帶領一群博士生,每個人都可以講字正腔圓的國語,讓我對他們認真的態度非常欽佩。現在四十多歲作台灣相關研究的人,有好多都在NATSA碰過面,這種小時後一起玩過的經歷,讓我對每個人現在的發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感。

      之前的NATSA辦的方式,以最省錢為考量,所以那時大家都一起吃住在每個學校的宿舍,之後還一起出遊,很好玩。

      漸漸的空間和都市計畫領域也愈來愈多人參加,所以,後來我們都還可以有幾個空間領域的組,我也發現各領域的相似性,所以,NATSA也是一個空間領域開始建立自己的社會科學認同,還有一個跨領域的學習過程。

      沒想到NATSA延續這麼久,可見NATSA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一是建立台灣研究的社群,二是建立研究的支持網絡,這對留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NATSA 有很多回憶,也交到很多朋友,雖然工作之後比較忙很少聯絡,但是這種年輕就建立的交情還是很寶貴。

      在台灣工作十年之後,我又回到美國工作,在國際研究的領域,可以見到亞洲各國對自己國家研究的推動,還有這些研究對國家國際地位的影響,更覺得NATSA的可貴。也希望台灣能對台灣研究的重視,用更多的獎助鼓勵台灣研究,培養全世界新起的台灣研究學者,提供更多的台灣研究的工作機會,這對台灣長久的發展非常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ling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